当前位置: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刘蓓教授、孙书文教授在“对话与理解:生态美学话语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


2019年10月22日 11:35  点击:[]

10月20日上午,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国成均馆东洋哲学系主办的“对话与理解:生态美学话语研究”国际研讨会上,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刘蓓教授、孙书文教授应邀做主题发言。

刘蓓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中国山水画史中的乡思与权力》。刘蓓教授以南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为例,从多方面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生态意识和审美方式进行了阐释。

刘蓓教授从人与地方关系的视角,结合环境史、文化史、环境美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研究不同鉴赏者对赵孟頫的山水画《鹊华秋色图》的评价和欣赏方式,辨析对这幅山水名画的不同接受行为中体现出的审美态度差异。从创作者的初衷和历代文人收藏者的评价来看,此画满足了鉴赏者对无法回归的故土之文化想象,使其以“不在场”的方式实现“地方投入”的愿望。而乾隆皇帝对此画的处理方式,则体现了一种占有式、功利性的非审美态度。对一幅古代山水画的不同欣赏方式典型地反映了个人依附、社会关系和自然地理特征对地方意识的塑造。

12217

刘蓓教授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孙书文教授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题,进行了报告。孙书文教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追求高远、思想深邃,在人类思想的高处与其他文明相遇,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仁者爱人,重和合,求大同,有利于缓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有助于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启迪意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构画了人类发展的未来远景。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立命之学。

孙书文教授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论述。其一,中华古文字中“仁爱”观念是“仁者爱人”。“仁”是儒家学说最为核心的关键词,有人称其为儒家学说基石的基石。孔子在回答樊迟问“仁”时说,“仁即爱人”。仁者爱人的概念经历了由对死者的尊崇转移到对活人之间的爱。其二,中国传统的“仁爱”观是“心之德,爱之礼”。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儒家的仁爱观念是中华传统仁爱观念的主流,这种仁爱观讲求爱人有差等,由近及远,向外辐射,以爱家人为基本,辐射到爱他人,再辐射到爱天地万物。讲仁爱,要爱自己的家人。这其中首要的,又是爱自己的父母,即孝。同时,讲仁爱要爱与自己没有血亲关系的他人,即孔子所说“泛爱众而亲仁”,而且讲仁爱要爱天地万物。从“民胞物与”到“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从《论语》中孔子对自然万物充满了怜悯之心到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对动植物充满的仁爱之情都体现出中华传统“仁爱”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其三,“仁爱”不同于西方的博爱。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中国语境中的仁爱,格外讲求真情实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高远深阔,但又平实切行。这恰恰是源于有差等的爱,由亲情之爱上升到人类之爱,再扩展到对万物之爱。

孙书文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宽容的仁爱之方对待万物,天地和谐,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报偿。孔子的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和伦理的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人类的远大前程,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所主张的爱己爱人的“仁爱”之中。

1150E

孙书文教授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此次会议为期4天,意在促进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建构,通过与国际学术同行平等对话,反思和总结中国生态美学话语建构的学术问题,加强与国际学术的交流与融合,促进生态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

(撰稿:冠忆非 审核:赵红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