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


2024年05月31日 11:36  点击:[]

2024年5月25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王泽龙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为在场师生做了关于“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李宗刚教授主持,多位老师出席报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到场学习。

王泽龙教授从“诗歌历史叙述的观念化与诗歌生态的丰富性”、“诗歌历史建构的规律化与诗歌谱系的复杂性”、“现代诗歌的历史属性与史学品格”、“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现代经典意识建构”四个方面作出汇报。

王泽龙教授从对现代文学研究僵化的“忧郁”之思谈起,在第一部分阐述了诗歌历史叙述的观念化与诗歌生态的丰富性,析解了几部重要且典范性的文学史著作的成就和不足,系统地梳理了文学史历代书写中的演变与经验,为听众们分析了其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并指出要注意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内涵多元化、复杂性的阐释中,应该把现代性、人性、日常性与革命性统一起来,避免用日常性、人性或现代性消解崇高性、正义性,重新陷入二元对立的窠臼。并且王老师指出,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现代性,应该是对西方现代性思潮的回应与选择,不是外来传统决定着我们现代作家立场,而是我们的作家以自己的方式把握外来传统,西方的现代性不能完全成为我们新的形而上学的文学史观。

第二部分王教授探讨了诗歌历史建构的规律化与诗歌谱系的复杂性,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现代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密切相关,其中,新诗的历史建构更加突出了社团流派特征。在流派阐释中常常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联系对应,把规律性、共同性的总结作为历史阐释的目的,从而较大程度上遮蔽了流派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流派群体的丰富性与复发性,也造成了对社团流派之外大量诗人的疏漏。

第三部分王教授为大家分析了现代诗歌的历史属性与诗学品格的综合性。文学史是史、诗、思的结合体。文学史应该具有历史属性与文学审美属性,除此之外,就是文学史的思想属性,文学书写主体对文学历史、文学文本的思考与评价。文学思想呈现在对文学历史、作品解读、作家评述、文学历史审美经验阐述、总结的过程中。“史”的特质要求文学史重返历史的文学现场,“诗”的特质要求文学史突出文学本体的艺术经验阐释,“思”的特质呼唤文学史家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

第四部分王教授指出,诗歌的抒情传统需要被重新认识,现代经典意识的建构还需要深入思考。诗歌的诗教功能、抒情传统,直接影响了文学史中的经典传播机制生成,长篇叙事诗在已有的文学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批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叙述长诗被遮蔽,文学史传播的缺席,又导致了长篇叙事诗观念的弱化。对现代长篇叙事诗认知意识的短板与审美意识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新诗长篇叙述诗创作发展与理论探索。一个缺少长篇史诗性的文学史,是文学史的重大缺憾,一个文学史上有着丰富的长篇叙事诗歌的史诗性的作品,却没有被发现、被阐释、被认可、被传播,是一代文学史家与专业研究者的失察,是现代经典意识的缺位。

在结束阶段,李宗刚教授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本场学术报告的体验和感悟,将现场的气氛推进到另一个高潮。在师生互动环节,王教授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现代诗声音方面的问题,他指出传统诗歌的歌性特征在新诗变革中发生了现代性转变,新诗的声音感受是一种由意识参与的综合感官审美体验。本场学术报告深化了在场师生对“现代文学史学观”、新诗特性、左翼诗学等内容的理解,从对治学体验的分享到史学研究的多个维度,为听众带来了无限的启发以及研究方法层面的收获。

主讲人简介:王泽龙,男,华中师范大学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文科学报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念综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

撰稿:孙连五、宋听月、张政

复审:李慧

终审:贾振勇

关闭